信息功能材料研究所的前身是始建于1969年的半导体材料研究所,随着学科的发展,研究方向逐渐拓展为半导体、新型电子功能材料和新型低维功能材料等多个方向,自2002年更名为信息功能材料研究所,从事电子信息功能材料和相关领域的前沿研究和产学研一体化工作。
信息功能材料研究所主要依托材料物理与化学国家重点学科,无机非金属材料系的材料化学和材料物理方向,和河北省光电功能晶体材料工程实验室建设。现有研究人员29人,其中教授与研究员17人,副教授或副研究员8人,所有成员均具有博士学位,现任所长为刘国栋教授。近年来,通过学术带头人和青年学术骨干的引进和培养,一批中青年学术带头人脱颖而出,形成了知识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较为合理的学术梯队,在国内外具备重要的学术影响力。目前研究所各团队成员中有教育部新世纪人才2人,河北省“三三三人才” 4人,天津市131创新人才1人, 河北省百人计划特聘专家4人,河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4人,河北省杰出专业技术人才1人,河北省高校百名创新人才 2人。另有多名教师在中国电子学会电子材料学分会、天津市真空学会等学术组织担任领导职务或担任学术期刊青年编委。
长期以来,信息功能材料研究所围绕国民经济和学科建设的需要,坚持“四个面向”,在半导体材料、新型电子信息功能材料和新型低维功能材料三个优势研究方向开展科学研究、研究生培养和产学研成果转化工作,突出研究所研究基础深厚、学科交叉融合、富于创新精神的特点,为学科建设、国家和河北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曾被国家教委评为全国高校实验系统先进集体,并多次被评为河北省科学技术工作先进集体。
半导体材料方向依托河北省光电功能晶体材料工程实验室,主要围绕微电子技术、电力电子技术、光电子技术、太阳电池技术用半导体材料等开展科学研究和科技开发工作,开发国家电子信息产业急需的半导体晶体材料与技术。包括集成电路用硅材料;氮化物半导体材料;光伏材料与器件等。先后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和省市级科研项目多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0余项;实现科研成果转化超千万元,与国内多家半导体龙头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固的合作关系,为国内半导体与电子工业培养了一批中青年技术骨干,为河北省和国家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
新型电子功能材料团队主要围绕新型拓扑电子材料、磁性功能材料、半导体材料、光子材料、二维功能材料的开发及其应用推广开展工作。研究内容主要涉及新材料设计与开发、材料物性与功能特性、材料合成与制备技术、器件集成与芯片研发等方面。团队也致力于新材料的应用推广,在电解水制氢催化剂、磁致伸缩传感器、固态相变制冷材料、太阳能电池技术、宽禁带半导体材料、电化学储能材料、电极材料、生物光子微流控芯片等领域做了大量应用研究。近年来团队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省部级以上项目30余项,完成横向项目合同经费3000余万元,在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stry Society、Materials Today、Advanced Materials等国际专业期刊发表SCI论文30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40余项,获河北省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
低维功能材料方向主要进行氮化硼材料的理论、实验和应用研究。 微纳氮化硼材料团队紧密依托河北省微纳氮化硼材料重点实验室及“六方BN制备及应用关键技术”教育部创新团队,形成了一支以国家、省部级高级人才为带头人,以具有博士学位的中青年教师为骨干的高水平学术队伍。团队致力于氮化硼基新材料的基础理论和实验研究。研究涉及氮化硼基微纳材料在导热绝缘、水处理、空气净化、储氢、新型催化载体、纳米电子器件及电磁波吸收等热门领域的应用。近年来团队成员在Nature, Angew., Adv. Mater.等权威期刊上共发表200余篇高质量SCI论文,承担多项国家级、省部级项目,获得包括河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在内的省部级奖励,并授权多项发明专利。
在职教师(拼音排序):陈贵锋教授,代学芳研究员,郝秋燕教授,黄杨教授,林靖教授,刘彩池教授,刘国栋教授,刘辉教授,刘影教授,卢遵铭教授,孟凡斌教授,陶俊光教授,唐成春教授,阎文博研究员,张小明教授,张兴华教授,赵建玲教授,房毅副教授,李兰兰副研究员,刘何燕副教授,罗鸿志副教授,徐学文副教授,薛彦明副教授,苑文静副研究员,张雯副研究员,宇霄实验师,张辉实验员。
师资博士后:靳蕾讲师,刘丛讲师
所 长:刘国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