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与环境工程学院源于1958年河北工学院复建成立的机械系,1960年机械系的船舶制造专业改为内燃机专业,1961年内燃机专业分离出来成立农业机械系,此后曾更名为机械工程二系、动力机械工程系、热能动力系,2002年定为现名。学院现有教职工118人,其中正高级职称29人,副高级职称51人,博士生导师42人,硕士生导师81人,95%的教师具有博士学位。国家级人才3人,省部级人才15人,校内“元光学者”61人。
学院设有能源与动力工程、环境工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环保设备工程、环境工程(中德合作办学)、储能科学与工程6个本科专业。能源与动力工程、环境工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三个专业是国家级一流专业,环保设备工程专业为2018年开设的新专业,属河北省紧缺急需专业,河北省一流专业,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为2024年开设的新专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于2016年通过了国家住建部的专业评估认证,2021年审核为优秀。环境工程专业2022年通过教育部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各专业坚持厚基础、宽口径教学,学生学风好,学术活动及竞赛水平高,基础知识扎实,专业知识较广,在相关行业的适应性强。近年来,本科毕业生考研率始终保持40%左右,就业率98%以上。
学院具有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博士后流动站,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一级博士学位授予权,下设工程热物理、热能工程、化工过程机械、能源环境工程等4个二级博士学位授权点;依托本院另设有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二级博士学位授权点;建有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及环境科学与工程两个一级硕士学位授权点,以及动力工程、资源与环境工程两个专业学位授权点。热能工程学科是河北省级重点学科。学院具有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具备专业交叉、优势互补、相互支撑、宽口径培养的优势和条件。
依托学院建设有:天津市清洁能源利用与污染物控制重点实验室、天津市建筑供能技术工程中心、河北省热科学与能源清洁利用技术重点实验室、河北省动力系统污染物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北省先进储能技术与装备工程研究中心等五个省市级科研平台,拥有天津市“区域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特色学科群”及“天津市能源利用过程污染物排放控制”重点领域创新团队。
学院近年来致力于科研发展,承担了多项重要科技项目,其中,包括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1项、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等在内的国家级项目60余项,省部级项目80余项;主持横向科研项目200余项;发表高水平科技期刊论文680余篇;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先后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二等奖等多项奖励。
学院注重国际合作。先后与德国、芬兰、英国、新加坡、加拿大、丹麦、瑞典、日本等国外大学建立了长期的交流与合作关系。与德国北豪森应用技术大学合作共建中德环境工程本科专业,采用4+0(四年在国内)学习模式,成绩合格者颁发本科毕业证书、学士学位证书,同时获得德方学校发放的合作项目学业证书。芬兰校区将从本科层次开始全球招生,逐步拓展到研究生领域,并开展企业培训。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是芬兰校区首批开设的四个专业之一,在芬兰拉赫蒂应用科学大学内办学,学生毕业成绩合格者,颁发本科毕业证书和学士学位证书,同时颁发芬兰拉彭兰塔工业大学或拉赫蒂应用科学大学的学士学位证书。
学院素质教育成果丰硕。近年来,学生在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竞赛、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全国人工环境竞赛、全国制冷大赛等赛事中屡获大奖,在校内文艺、体育、科技等类赛事中始终名列前茅。2019年、2023年两度获得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全国总决赛特等奖,学校连续十二年荣获“优秀组织奖”。
学院始终坚持以服务于“京津冀一体化”及环渤海区域经济建设为主线,积极辐射全国,为国家“双碳”战略、创新驱动、绿色崛起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目前全院师生正在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实学校“双一流”建设和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各项任务,为建设高水平大学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