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工作

李小青:日拱一卒,功不唐捐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虽然科研的过程艰辛,但没有一点努力是会白费的,当熬过了最初那一段很难的日子之后,播下的种子便会开花结果,在李小青老师身上我们深深地体会到了这一点。李老师此次获批立项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名称是《“双循环”背景下开放式创新对制造企业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机制研究》,下面一起来了解李老师课题成功申请背后的故事吧!

李小青.jpg  

   成功者永不放弃,放弃者永不成功。当谈到研究过程时,李老师说整个过程是比较曲折的。2019、2020年,李老师连续申报了两次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都没有成功。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由于忙于工商管理博士点升级,李老师无暇顾及课题方向,曾处于比较迷茫的状态。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成功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在重新研读了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政府工作报告、“十四五”规划等相关资料后,李老师确定了研究方向和思路,并集中精力完成了论证活页初稿,后又根据校内外专家的意见,结合自己的判断不断地进行修改和完善。当谈到在课题申请过程中的收获和感悟时,李老师最大的感悟就是要不断坚持,只有坚持下去才可能实现国家项目从0到1的突破。

科研过程面临极大的不确定性,很多时候努力了也不一定有结果,但不努力是绝对没有结果的。科研之路布满荆棘,大部分做研究的人都会遇到瓶颈。在采访中,李老师提到自己的科研路也是如此。进入南开大学之前李老师的科研经历并不丰富,承蒙南开大学商学院暨南开大学中国公司治理研究院周建教授青目,给予她去南开大学攻读管理学博士的机会。当时不管是英文文献阅读还是研究方法运用,对李老师而言都是瓶颈,因此博士阶段学习最大的感受是导师手把手教会她如何深入独立地做管理学学术研究。

最后,李老师结合亲身的科研经历对其他老师和同学的科研之路及课题申报提出了两个建议:第一是借势,“鱼乘于水,鸟乘于风,草木乘于时”,国家基金选题时特别要考虑现阶段党和政府关心的重大现实问题。吕院长也说过,选题要“国际领先,国内重要”,所以基金选题要顺“势”而为。第二是借力,“能用众力,则无敌于天下;能用众智,则无畏于圣人”。个人的力量和认知总是有局限的,在课题申报过程中多向专家学者、朋友同事请教,博采众长、兼收并蓄,才能提高课题申报成功的概率。

在科研的道路上,困难是不可避免的,真正困难的是能否坚持下去,尤其是在课题申请和论文发表看不到希望的情况下,只有拿出日拱一卒的态度坚持下去,认真对待,不断与他人交流进而取长补短,不断提升自己的学术素养,才能走出山重水复,迎来柳暗花明。



采访:高凌 撰稿:裴淑君


TOP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