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11日下午,由马克思主义学院主办的新时代学习讲堂第六期在行政楼学术报告厅成功举办。李宇征副教授以“既要谈主义又要研究问题“为题作精彩报告,本次讲座由马克思主义学院张慧芝副院长主持。全院师生线上线下聆听报告。
图|讲座现场
讲座现场直击
图|张慧芝副院长
张慧芝副院长对主讲人做了简要介绍。李宇征,副教授,政治学博士,硕士生导师,其风趣幽默的授课风格深得学生们的喜爱。张慧芝副院长在介绍了李老师的基本情况后希望同学们在报告中学习李老师严谨的治学精神,同时汲取前行的力量。
图|李宇征副教授
首先,李老师讲解了选题缘由。其一现实因素,李老师列举了现在社会中存在的只要主义,不研究问题的一些现象,确实为现实社会中需要关注的问题。其二历史因素,也就是历史上的问题与主义之争。开端为1919年7月和11月发表在《每周评论》、《国民公报》的文章。关键人物:新文化中旧道德的楷模、旧伦理中新思想的师表—胡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人—李大钊以及蓝公武。经过对以上三人问题与主义的争论的具体表征、思想来源等分析,李老师总结出来四点启示:抽象到具体、规范和实证、定性和定量、理论和实践。其次,李老师从做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科研实际出发,探究问题与主义之争的解答,鼓励广大青年学生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加强科学理论体系的学习,武装头脑,以应对各种无政府主义、自由主义的思想入侵。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体系,指导实践,解决发展改革难题。最后,李老师针对研究生做好科研给出了几点建议。其一要有敏锐的问题意识。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还会遇到各种难以预料的风险与挑战,要坚持问题导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其二李老师指出了新时代的主要问题,例如社会的主要矛盾,就是亟需解决的问题。其三主义与问题相结合,没有科学理论指导的实践和空谈主义都是不可取的。搞科研要有对人民负责,对党和国家负责的强烈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
学生心得
图|学生记录
2020级研究生
9月11日,我们在行政楼参加了李宇征老师的讲座。讲座的主题为“既要谈主义,又要研究问题”。李老师指出现在很多人空谈主义,但从来不注重关注以及解决实际问题这样的不良现象。在观看完李老师的讲座后,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学习应该脚踏实地,撰写论文应该以实际问题为导向,而不是凭空想象。老师以胡适先生的一句话作为讲座的结尾,同时也想以胡适先生的话来激励我们,不要深究过往的事情,要多多关注以后的道路,更应该因为期待未来而把握住现在。
——周宁
关于问题与主义之争仍然需要我们不断的探讨和研究,特别是在这个学术泛滥的时代,我们更应该清晰的处理好这个问题。问题与主义是共融共生的,两者缺一不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是一个需要理论并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我们需要主义、需要理论的基础。但在关注主义的同时,也不要忘记现实问题。理论能否转化为物质力量,关键还是在于理论能否解决现实的问题。
——赵莎莎
在上个世纪初期,我国马克思主义先驱李大钊同志就和胡适之间展开了一场关于“问题还是主义”的争论。时间的车轮滚滚,到今天空谈主义,不问现实的现象依旧存在。今天李宇征教授的讲座告诉我们,我们应该既要谈主义,又要研究问题。作为当代研究生更应如此,在作论文时,既要深入研究理论,同时又要针对现实性的问题,不作虚假空洞的文章,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我们的素质和能力。
——纪天阳
2019级研究生
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是一种知识的迁移和扩散的过程。理论的学习是知识的传递过程,而实践则是知识的吸收、应用过程。如果知识未被吸收和应用,就没有实现理论学习的意义。因此,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是至关重要的,可以通过社会实践来实现二者的结合。社会实践是连接校园与社会的纽带,不仅是一个很好的亲身体验社会生活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的机会,而且通过社会实践可以增长不少见识,加深对社会的了解。通过社会实践还能锻炼自己的能力。一般社会实践都要经过周密的仔细的计划才能成功的实施,所以就需要考虑很多因素,而且在实践的过程中还有很多问题需要去解决,而且对交流沟通的能力也是一种考验,所以是对能力的提高很有帮助的。
——王丽娟
在大学生成长过程中,问题意识培养是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发展重要因素,具有十分重要作用。现在绝大多数的大学生们在主观意愿上喜欢追逐新鲜事物,乐于去发现一些问题,但一旦落实到实际行动就甚为勉强了。尤其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现在的课堂气氛并不是非常活跃的,大多都表现得死气沉沉,问题意识较差。大多数学生都是不启不发,甚至是启而不发,在课堂上主动提问题的人真的是少之又少。因此必须注重培养大学生的问题意识,可以从教学氛围、教学方法等入手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正确提问,并加以训练,锻炼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技能并最终收获解决问题的能力,久而久之问题意识也就自然而然地收入囊中了。
——刘芯宇
今天,我有幸聆听了李宇征老师《既要谈主义,又要研究问题》的学术讲座,受益匪浅。关于“问题与主义”之间的辩证关系,我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在新时代的历史背景下,作为一名硕士研究生,我们在学习写作中不仅要多读书、读名著,树立历史思维,更为关键的是通过提高对“主义”的理解来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问题”导向,提升自身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与此同时,我们应该不断进行自我反思,从“内因”出发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田园
听完李老师的讲座,给我感触最深的是我们需要树立问题意识,增强问题意识。“问题是时代的声音”,每一个时代都有属于它自己的问题,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就是在不断回答和解决时代提出的问题过程中得以实现的。如果没有“苹果为什么会从树上掉下来”的提问,就不会有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揭开人类科学史的崭新一页;没有一代代中国人对如何实现民族自强问题的探索,就不会有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不会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对中华民族命运的改变。同样,不解决一个个发展中的问题,就不会有改革的不断深化、社会的不断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结合现实的问题,寻求解决之路,是我们新时代青年义不容辞的责任。
——许文静
结语
非常感谢李宇征副教授带来的精彩主题报告。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学习是成长之基、成熟之源、成才之道,相信全体同学听过报告之后都有很多的收获和感悟。期待下一期新时代学习讲堂。
2020年9月11日下午,由马克思主义学院主办的新时代学习讲堂第六期在行政楼学术报告厅成功举办。李宇征副教授以“既要谈主义又要研究问题“为题作精彩报告,本次讲座由马克思主义学院张慧芝副院长主持。全院师生线上线下聆听报告。
图|讲座现场
讲座现场直击
图|张慧芝副院长
张慧芝副院长对主讲人做了简要介绍。李宇征,副教授,政治学博士,硕士生导师,其风趣幽默的授课风格深得学生们的喜爱。张慧芝副院长在介绍了李老师的基本情况后希望同学们在报告中学习李老师严谨的治学精神,同时汲取前行的力量。
图|李宇征副教授
首先,李老师讲解了选题缘由。其一现实因素,李老师列举了现在社会中存在的只要主义,不研究问题的一些现象,确实为现实社会中需要关注的问题。其二历史因素,也就是历史上的问题与主义之争。开端为1919年7月和11月发表在《每周评论》、《国民公报》的文章。关键人物:新文化中旧道德的楷模、旧伦理中新思想的师表—胡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人—李大钊以及蓝公武。经过对以上三人问题与主义的争论的具体表征、思想来源等分析,李老师总结出来四点启示:抽象到具体、规范和实证、定性和定量、理论和实践。其次,李老师从做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科研实际出发,探究问题与主义之争的解答,鼓励广大青年学生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加强科学理论体系的学习,武装头脑,以应对各种无政府主义、自由主义的思想入侵。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体系,指导实践,解决发展改革难题。最后,李老师针对研究生做好科研给出了几点建议。其一要有敏锐的问题意识。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还会遇到各种难以预料的风险与挑战,要坚持问题导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其二李老师指出了新时代的主要问题,例如社会的主要矛盾,就是亟需解决的问题。其三主义与问题相结合,没有科学理论指导的实践和空谈主义都是不可取的。搞科研要有对人民负责,对党和国家负责的强烈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
学生心得
图|学生记录
2020级研究生
9月11日,我们在行政楼参加了李宇征老师的讲座。讲座的主题为“既要谈主义,又要研究问题”。李老师指出现在很多人空谈主义,但从来不注重关注以及解决实际问题这样的不良现象。在观看完李老师的讲座后,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学习应该脚踏实地,撰写论文应该以实际问题为导向,而不是凭空想象。老师以胡适先生的一句话作为讲座的结尾,同时也想以胡适先生的话来激励我们,不要深究过往的事情,要多多关注以后的道路,更应该因为期待未来而把握住现在。
——周宁
关于问题与主义之争仍然需要我们不断的探讨和研究,特别是在这个学术泛滥的时代,我们更应该清晰的处理好这个问题。问题与主义是共融共生的,两者缺一不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是一个需要理论并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我们需要主义、需要理论的基础。但在关注主义的同时,也不要忘记现实问题。理论能否转化为物质力量,关键还是在于理论能否解决现实的问题。
——赵莎莎
在上个世纪初期,我国马克思主义先驱李大钊同志就和胡适之间展开了一场关于“问题还是主义”的争论。时间的车轮滚滚,到今天空谈主义,不问现实的现象依旧存在。今天李宇征教授的讲座告诉我们,我们应该既要谈主义,又要研究问题。作为当代研究生更应如此,在作论文时,既要深入研究理论,同时又要针对现实性的问题,不作虚假空洞的文章,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我们的素质和能力。
——纪天阳
2019级研究生
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是一种知识的迁移和扩散的过程。理论的学习是知识的传递过程,而实践则是知识的吸收、应用过程。如果知识未被吸收和应用,就没有实现理论学习的意义。因此,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是至关重要的,可以通过社会实践来实现二者的结合。社会实践是连接校园与社会的纽带,不仅是一个很好的亲身体验社会生活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的机会,而且通过社会实践可以增长不少见识,加深对社会的了解。通过社会实践还能锻炼自己的能力。一般社会实践都要经过周密的仔细的计划才能成功的实施,所以就需要考虑很多因素,而且在实践的过程中还有很多问题需要去解决,而且对交流沟通的能力也是一种考验,所以是对能力的提高很有帮助的。
——王丽娟
在大学生成长过程中,问题意识培养是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发展重要因素,具有十分重要作用。现在绝大多数的大学生们在主观意愿上喜欢追逐新鲜事物,乐于去发现一些问题,但一旦落实到实际行动就甚为勉强了。尤其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现在的课堂气氛并不是非常活跃的,大多都表现得死气沉沉,问题意识较差。大多数学生都是不启不发,甚至是启而不发,在课堂上主动提问题的人真的是少之又少。因此必须注重培养大学生的问题意识,可以从教学氛围、教学方法等入手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正确提问,并加以训练,锻炼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技能并最终收获解决问题的能力,久而久之问题意识也就自然而然地收入囊中了。
——刘芯宇
今天,我有幸聆听了李宇征老师《既要谈主义,又要研究问题》的学术讲座,受益匪浅。关于“问题与主义”之间的辩证关系,我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在新时代的历史背景下,作为一名硕士研究生,我们在学习写作中不仅要多读书、读名著,树立历史思维,更为关键的是通过提高对“主义”的理解来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问题”导向,提升自身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与此同时,我们应该不断进行自我反思,从“内因”出发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田园
听完李老师的讲座,给我感触最深的是我们需要树立问题意识,增强问题意识。“问题是时代的声音”,每一个时代都有属于它自己的问题,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就是在不断回答和解决时代提出的问题过程中得以实现的。如果没有“苹果为什么会从树上掉下来”的提问,就不会有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揭开人类科学史的崭新一页;没有一代代中国人对如何实现民族自强问题的探索,就不会有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不会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对中华民族命运的改变。同样,不解决一个个发展中的问题,就不会有改革的不断深化、社会的不断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结合现实的问题,寻求解决之路,是我们新时代青年义不容辞的责任。
——许文静
结语
非常感谢李宇征副教授带来的精彩主题报告。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学习是成长之基、成熟之源、成才之道,相信全体同学听过报告之后都有很多的收获和感悟。期待下一期新时代学习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