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怀抗日烈士、支部书记赵观民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是英雄烈士的风骨、是志气、是骄傲。中国上下五千年,一省一县,大国泱泱,英雄烈士更是层出不穷。
赵观民,字观达,曾化名田野、张建冀、赵耕田、陈华等。1915年生在直隶省清苑县(今河北省保定市)的一个贫穷家庭。赵观民从小就有着为国效力的梦想,而他也在今后的人生中慢慢实现了这一目标。
今天,在这个落花飞絮的季节,我们共同缅怀赵观民先生,他在我校的所作所为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湮灭在历史的长河中,反而如同陈年佳酿一般,在悠悠岁月中散发着独特的韵味。
生于乱世,家道消乏
巍巍盘山,闪现历史辉煌,承载民族苦难,更镌刻抗日将士的不朽业绩,在这里,赵观民先生从一个怀揣革命梦想的小小少年变成能够独当一面的共产主义战士。
赵观民出生的时候,中国已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道路上走过了半个多世纪。中华民族的生死存亡已到了最危险的关头,中国的劳苦大众生活在饥寒交迫之中。
贫困,是赵观民降生到人世后最初也是最深刻的感受。父亲赵培成体弱多病,失去了劳动能力,家中根本没有多余的钱为父亲治病,全家只靠哥哥赵国华外出做工挣来的微薄收入勉强度日。常常,全家人吃不上一顿饱饭,有时就以树叶、豆腐渣为生。
一如历史上所有成就大业必经磨难的仁人志士一样,赵观民的成长也再一次印证了这个道理:“不幸的童年是最好的老师”。贫寒的环境,苦难的人生,这些自然和超自然的因素贯穿和影响着赵观民的少年时代,让他感受着来自各个生活层面的生命之重。
少年立志,投身革命
聪明又勤奋好学的赵观民深得父母兄长的钟爱和器重,尽管家境十分贫寒,父兄还是到处告贷,筹措学费,想方设法让赵观民多念些书。几经周折,终于选定供他在一个姓卢的先生的私塾里搭馆念书。
赵观民经过不断努力,于1927年暑期,考入帅府小学,在四年级插班读书。能走进正规学校,能坐在教室里读书,这梦寐以求的愿望终于得以实现,赵观民在兴奋之余格外珍惜,他学习更加刻苦,不管严寒酷暑,坚持早起晚睡、刻苦攻读,每次考试都是名列前茅。
赵观民在认真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私下阅读了《资本论》、《国家与革命》等大量进步书籍,从书中吸纳的革命道理,开阔了他的眼界,提高了他的理论水平。他时常在参加革命活动之余,和一些进步师生切磋学问,交流学习心得和解决学习中的疑难问题,探求救国救民的真理。
秘密斗争,精忠报国
1935年夏,“一二•九”运动爆发后赵观民奉命到天津河北省立工业学院(前身)任中共地下党支部书记,并以该校实验室助理员的身份为掩护,从事地下工作。性格沉静稳重,好学博思的赵观民,工作起来十分认真负责。
1937年“七七”事变后,赵观民任天津工人救国会主任兼党团书记,是天津各界救国联合会负责人之一。
1939年3月,赵观民任冀东西部党分委代表,在平西晋察区党委党校毕业后,又转战冀中担任十分区政治部敌工科科长一职。
随着赵观民的工作不断深入,国家对他的工作能力也十分器重。1940年,委派他担任中共文安、霸县、新镇、武清四联县县委书记。随后赵观民于同年5月又兼任中共冀东西部地委书记兼蓟(县)宝(坻)三(河)联合县县委书记。
在保定读书期间,他就开始参加学生运动,到天津后,他更是积极联络各院校进步师生,参加抗日救国宣传、组织工作,团结培养了一批进步知识分子和工人群众,使之成为抗日工作骨干。
1938年春,他直接参与计划、部署轰动全国的冀东大暴动。他的胸怀全局、多谋善断,为发展壮大党的组织、扩大军事力量、巩固加强革命政权做出了重大贡献。
盘古英魂、万古长存
1942年9月19日凌晨,由于叛徒告密,正在兴隆县石门台小沙峪沟治病的赵观民先生,被日伪讨伐大队包围,他站在西山梁一看,敌人活像一群饿狼四脚贴地爬向山来,这时冲锋已经冲不出去了。在这紧要关头,他首先想到的是当地的三位老乡的安全。他命令周殿奎保护乔忠彩、薛印发、郝玉立即撤离,周殿奎带着三位老乡,冒着敌人密集的子弹,钻进了密林之中……赵观民同志牺牲时年仅二十八岁。
叱吒风云的英雄人物,就像是历史长河里一朵朵璀璨的浪花,永不消逝。历史永远不会忘记:在那个血与火相交织的年代,有一个青年,他为了祖国的命运、为了人民的幸福、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毫不犹豫地献出了年轻的宝贵生命。他那一生的奋斗之中,穿越了多少黄昏、暗夜和黎明,为我们留下感人肺腑、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
特别鸣谢:本文章部分内容来源于英贤集《浩气长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