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文明法,躬行实践
——人文与法律学院2020-2021学年实践服务总结
在2020-2021学年实践志愿工作过程中,在校团委的指导下,人文与法律学院高度重视、认真组织各项社会实践志愿活动,抓住建党百年契机,着力发挥专业优势,扎实做好各项工作,凸显实践育人功效。
在上一学年,文法学院圆满完成了各项实践活动——寒暑假专项实践共组织45支队伍,其中国家重点队4支、省级队伍6支,参与学生342人次,占比45%;日常社会实践共组织20支队伍,参与人数156人;其他专项调研实践(调研河北、冀青调研)共组织37支队伍。
在开展志愿活动方面,我院组织了“学识出校园,文法传万家”专题普法及反诈骗知识宣讲普及活动、“学生互助,洁净骑行”等5项专项志愿活动,参与学生626人,占我院学生总数人的70%,学生参与较往年上涨8%,志愿时长总计1708小时。
过去的一年社会实践成果显著,人文与法律学院王伊婷等同学将红色文化系列实践材料深化利用,并将其转化为科技作品项目《“追寻先辈脚步,传承优良作风”——革命英雄杨十三红色精神研究》,荣获“挑战杯”红色专项全国二等奖,突破了学校历史记录。
在河北省冀青调研大赛中,我院共有五支队伍参加,其中四支队伍荣获一等奖,一支队伍荣获二等奖,一等奖全校占比66%,二等奖占比33%。
在秋季调研中,我院11支队伍全部成功结项,3支队伍荣获一等奖,2支队伍获二等奖,4支队伍获三等奖,立项数量占全校12%,获奖数量占全校20%,获奖队伍数量占比较往年相比有上升趋势。
在调研河北中,我院8支队伍成功立项获奖,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
同时,文法学院深化发展长期公益志愿项目“普法进社区”,累计一年共深入社区和单位21家,开展系列普法讲座共计56场次,涉及群众2000余人次。同时在2020年“善行一百”活动中,我院累计发起捐款423次,筹款3941元,被中国扶贫基金会授予“爱心团体”称号。
在今年的暑期社会实践中,我院共组建6支校级队伍、8支院级队伍,其中两支队伍为校级重点队伍,并负责牵头乡村振兴方向一。此次实践中,我院两支校级重点队在石家庄市鹿泉区建立起5个长期合作的大学生实践基地,向上寨乡政府提供了乡村振兴调研报告和乡村红色文化宣传册,得到上寨乡政府的高度认可。同时,队伍被推荐参选全国百强团队。
人文与法律学院在2020-2021学年开展社会实践工作的思路如下:
1、创新形式——打造平台
我院积极创新社会实践动员组织方式,协助社会实践工作。上一学年文法学院构建了“汇智”学术实践平台。平台汇聚了有意愿参加竞赛、社会实践、志愿服务项目的同学,群内成员互相交流沟通,组队实践。根据组队情况,在院党委的支持帮助下,由院团委统筹安排指导老师。去年指导学生社会实践、调研大赛的专任教师共39人,教师参与率60%。
2、发挥优势——深挖特色
在上一学年的社会实践组织过程中,我院师生探究出一条研学结合、具有文法特色的社会实践道路。我院结合专业特色,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将课堂所学落实到实践过程中。比如,在法学专业老师的指导下,爱法创新小队进行创新创业法学教育系列探究课题;汉语专业同学在孙伟龙国家项目支持下开展古汉语文化研究课题;公管专业同学聚焦区域协调发展热点开展相关的社会实践课题。社会实践与所学专业知识高度的结合层次在逐渐加深。
3、教学相长——紧密结合
为服务教学大局、使社会实践同教育教学紧密结合,我院秉持教学相长的教育理念,推进社会实践与日常教学的深度融合。在学院领导的支持下,我院与石家庄市鹿泉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河北省沽源县人民法院、天津北辰区第二模范小学、北辰区人民检察院、天津市河西公证处、天津市崇化中学、中科汇达科技有限公司等17家单位建立大学生实践基地,有力地推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4、扩大影响——注重宣传
我院高度重视媒体宣传。学院公众号专门开设了实践志愿活动专项,对40余支实践队伍进行宣传。在上一年度的社会实践过程中,我院队伍总计在中青网、搜狐网、中国教育周刊等14个知名网站发布68篇媒体宣传新闻。
人文与法律学院通过对上一学年社会实践活动的认真总结发现,学院在开展社会实践方面还需进一步提升,工作仍有很大的优化空间。
如何拓宽实践活动参与渠道?如何将实践活动与实践育人紧密结合?如何将学生的实践活动与专业学习、就业发展进一步有机结合?如何实现社会实践活动与科技立项活动深化发展……这些问题相信文法学院会在未来的工作中进一步探索。